LTE筆記: IoT~3, NB-IoT和sub-1G的差異

在之前的文章中,
我們介紹了兩個陣營的IoT通訊方式,
對於比較不同的通訊協定, 或是通訊系統而言,
事實上, 調變方式, 功率, 等底層通訊框架反而不是最重要的,
畢竟, 通訊技術的決定, 一向是投票決定的結果,
不同的通訊技術, 常常可以到達相同的成效,

然而, 比較上述幾個cellur-based IoT通訊協定,
包括: LTE-M, NB-IoT, Sigfox, LoRa這四種通訊協定.
在商業應用的選擇上, 仍然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,


首先, 我們先說他們的共同特色:
  • 低功率, 便宜的晶片, 少量的資料傳輸
  • 盡量適用低頻的通道, 窄頻譜 (LTE-M除外)
  • 大基地台, 廣大的覆蓋範圍
這些共同的特色也造成了cellur-based物聯網適用的應用例,
也就是在大範圍為的地區, 進行資料的收集,
用以對抗有線網路和電源缺少的使用情境.


其中, cIoT和NB-LTE已經合併為NB-IoT, data rate為200kbps

接著, 讓我們來看看其差異的地方:
  • LTE基礎的通訊協定使用lincensed頻帶
    需要額外的花費, 卻可以確保低干擾, 並能夠最佳化資源配置,
    目前有三種方案: stand-alone (用GSM頻譜), grand-band, in-band, (使用目前LTE頻譜)
  • LTE基礎的通訊協定為同步協定,
    基地台和裝置之間必須交換同步訊息,
    這樣的好處是能夠透過排程 (scheduling) 的方式, 更有效的利用通道資源,
    一般來說, 通道競爭就將使有效通訊量減少一半
  • 在LTE為基礎的兩個協定中, LTE-M和現有的LTE相容,
    NB-IoT則需要額外布建, 增加布建成本
  • 對於LoRa和Sigfox而言, Sigfox在上下行有較嚴格的限制
    (下行: 每日4個訊息, 上行: 每日140個訊息)
    LoRa則缺乏系統商布建的經驗, 是一個鬆散的聯盟,
    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覆蓋範圍廣闊的WiFi
物聯網應用仍在起步的階段,
當然, 並非做為系統商的我們不必煩惱要押寶哪一個陣營,
不過, 重點仍然是應用, 
通訊不論如何都仍只是手段, 要用這些收集來的資料做甚麼,
才是更重要的事情.


留言

熱門文章

LTE筆記: RSRP, RSSI and RSRQ

[WiFi] WiFi 網路的識別: BSS, ESS, SSID, ESSID, BSSID

LTE筆記: 波束成型 (beamforming) 和天線陣列